分類彙整: 熱塑性成型

什麼是滾塑成型?製程、材料與 DFM 設計指南

什麼是滾塑成型?

滾塑成型是一種專門製造大型、超大型中空塑膠零件的獨特製程。它與其他高壓成型技術截然不同,滾塑是在零壓力環境下完成的。

其成品幾乎沒有內應力,結構堅固,壁厚均勻,是製造水塔、皮划艇、大型工業儲槽與兒童遊樂設施的理想工法。

滾塑成型的 4 步驟原理

滾塑的製程週期較長,主要分為四個階段:

  1. 裝料: 將精確稱重後的塑膠粉末而非塑膠粒,倒入薄殼狀的模具中,並將模具緊密封閉。
  2. 加熱: 將整組模具送入大型烤箱中,同時使其沿著兩個或多個垂直軸向 360 度緩慢旋轉。塑膠粉末受熱熔化,並像糖漿一樣逐漸均勻地附著在模具的內壁上。
  3. 冷卻: 將模具移出烤箱,進入冷卻室,持續旋轉的同時利用冷空氣或水霧使其冷卻定型。
  4. 脫模: 當塑膠完全固化後,停止旋轉,打開模具,取出成品。

滾塑的優勢與劣勢

滾塑的優勢與劣勢一體兩面,非常極端:

  • 優勢一:模具成本極低 由於製程中沒有壓力,模具僅需薄殼金屬板或鋁材製成,結構簡單,造價遠低於中空成型或射出成型。
  • 優勢二:可製造超大型複雜件 可輕易製造數公尺長的零件,且可一體成型複雜的內嵌物或多層結構。成品應力極低,非常堅固。
  • 劣勢一:生產週期極慢 整個加熱與冷卻循環可能長達數十分鐘至數小時,效率極低。
  • 劣勢二:單件成本高 由於週期慢,導致機台、能源與勞動力成本高昂,不適合大規模量產。

DFM 與材料選擇

  • DFM 設計原則: 設計時應避免過小的 R 角,並利用來增加結構剛性。拔模角也應盡可能大,以利脫模。
  • 材料選擇: 滾塑最常用的材料是 LLDPE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,因其具有優異的流動性、韌性與抗 UV 特性。HDPE 與 PP 亦可使用。

什麼是中空成型?圖解三大類型 EBM、IBM 與 SBM 原理

什麼是中空成型?

中空成型是一種專門製造中空塑膠零件的量產技術。從您每天使用的飲料瓶、洗髮精瓶,到大型的工業油桶或水塔,都是中空成型的產品。

其核心原理是將熱塑性塑膠加熱軟化,形成一個管狀的型胚或瓶胚,然後將其置於金屬模具中,再吹入高壓空氣,使塑膠膨脹並貼合模具的內壁,冷卻定型後即為中空產品。

根據型胚或瓶胚的製造方式,中空成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。

1. 擠出中空成型 EBM

EBM Extrusion Blow Molding 是最常見的類型。

  • 原理: 塑膠粒經押出機熔融後,被垂直擠出成一個中空的管狀型胚。當型胚達到設定長度時,模具從兩側快速閉合,夾斷型胚並密封底部。接著,吹氣針從上方吹入空氣,使型胚膨脹貼合模具。
  • EBM 的關鍵在於模具閉合時的夾斷設計,這會產生必然的毛邊,需在後續工序中修邊去除。
  • 應用: 牛奶瓶、洗髮精瓶、機油桶、汽車風管、大型工業容器。

2. 射出中空成型 IBM

IBM Injection Blow Molding 是一種高精度的製程。

  • 原理: 這是一個兩階段製程。
    1. 第一階段:使用射出成型,在高壓下製造出一個實心的瓶胚,其外型類似試管,瓶口螺紋在此階段已精確成型。
    2. 第二階段:將瓶胚轉移至中空成型模具中,加熱後吹氣使其膨脹。
  • IBM 的最大優勢是瓶口精度極高,且成品完全沒有毛邊,無需修邊。
  • 應用: 化妝品瓶、醫療藥罐、廣口瓶。

3. 拉伸中空成型 SBM

SBM Stretch Blow Molding 是製造 PET 寶特瓶的關鍵技術。

  • 原理: 這同樣是兩階段製程,是 IBM 的一種延伸。
    1. 第一階段:射出成型製造出 PET 瓶胚。
    2. 第二階段:將瓶胚加熱至特定溫度,一根拉伸桿向下將瓶胚做軸向拉伸,同時吹入高壓空氣做徑向拉伸。
  • 這種雙軸拉伸的動作會使 PET 材料的分子鏈重新排列,大幅提升瓶身的透明度、堅固性與氣密性。
  • 應用: PET 碳酸飲料瓶、礦泉水瓶、食用油瓶。

滾塑模具便宜但單價高?一篇看懂與 EBM 中空成型的成本差異

大型中空件的成本考量

當您的產品是一個大型中空件,例如工業用油箱、大型水塔、兒童遊樂設施或皮划艇時,製程的選擇將直接決定您的專案成敗。

射出成型在此已不適用。這場決策的兩大主角是:擠出中空成型 EBM滾塑成型

這兩種技術都能製造出色的中空產品,但它們的成本結構、生產速度與模具投資卻是天差地別。選擇的關鍵不在於哪個技術更好,而在於您的預期年產量在哪個區間。

1. 擠出中空成型 EBM

EBM 是中空成型家族中用於生產大型工業零件的技術。

  • 原理: 機器擠出管狀的熔融塑膠型胚,模具快速閉合將型胚夾斷,並從吹氣針吹入高壓空氣,使型胚膨脹並貼合模具型腔,冷卻後開模修邊。
  • 優勢:
    • 週期快單價低: 生產速度極快,一個大型油箱的週期可能僅需數分鐘。適合大規模量產,單件成本低。
    • 壁厚控制佳: 可透過型胚編程技術,精確控制產品各部位的壁厚。
  • 劣勢:
    • 模具成本極高: EBM 模具需要承受高壓,且結構複雜,通常需使用鋼模或高級鋁模,是一筆巨大的前期投資。

2. 滾塑成型

滾塑或稱滾塑成型,是一種零壓力的成型技術。

  • 原理: 將塑膠粉末放入一個薄殼模具中,接著將模具送入大型烤箱,同時使其沿著兩個垂直軸向 360 度緩慢旋轉。塑膠粉末受熱熔化並均勻地附著在模具內壁上,冷卻後開模取出成品。
  • 優勢:
    • 模具成本極低: 模具只是薄殼,無需承受任何壓力,可用薄金屬板或鋁材製作,成本遠低於 EBM 模具。
    • 可製造超大型複雜件: 能製造數公尺長的皮划艇或一體成型的複雜水塔,且產品幾乎沒有應力。
  • 劣勢:
    • 週期極慢單價高: 整個加熱與冷卻循環可能長達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。因此,勞動力與能源成本高,導致單件價格昂貴。
    • 壁厚控制難: 較難控制壁厚的均勻性,通常角落會較厚。

關鍵比較:中空成型 vs. 滾塑成型

這兩種技術在成本結構上是完全相反的。

模具成本上,滾塑成型具有絕對優勢,其模具成本極低;而擠出中空成型 EBM 的模具結構複雜且需承受高壓,成本極高。

然而,在單件成本上,情勢完全逆轉。EBM 的生產週期快,自動化程度高,單件成本極低;滾塑成型則因生產週期極慢,勞力與能源成本高,導致單價昂貴。

生產週期是最大的差異點。EBM 製造一個油箱可能僅需數分鐘,而滾塑成型則需要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。

這直接導致了兩者適用的批量不同。EBM 適合每年上萬件的大規模量產;滾塑則專精於每年一千件以下的小批量或打樣。

產品尺寸上,EBM 擅長中大型零件,如 200 公升油桶,而滾塑則能製造如 1000 公升水塔般的超大型產品。

最後,在壁厚控制上,EBM 可透過型胚編程達到較佳的均勻度,而滾塑的壁厚較難精確控制,通常角落會堆積較厚的材料。

決策關鍵:先看你的預期年產量

這是一場模具費與單價的經典賽局。

滾塑成型的模具極度便宜,但單價高;EBM 的模具極度昂貴,但單價低。因此,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明顯的損益平衡點。

情境一:低批量或超大型件

選擇:滾塑成型 如果您的年需求量僅有幾百件,或者您的產品尺寸大到 EBM 機台無法負荷,滾塑是唯一的選擇。您用極低的模具費就可啟動專案,雖然單價高,但總成本仍是最低的。

情境二:大規模量產

選擇:擠出中空成型 EBM 如果您的年需求量高達數萬件,例如標準規格的工業油箱或汽車風管,此時 EBM 的單件成本優勢會迅速展現。雖然您支付了高昂的模具費,但在量產後很快就能透過極低的單價回收投資,總成本遠低於滾塑。

👉 中空成型原理
👉 滾塑成型完整指南

製造瓶罐該選中空成型還射出成型?瓶罐開發的成本

製造一個瓶子,為何有兩種選擇?

當您設計一個中空的瓶子或容器時,您會面臨一個關鍵的製程決策十字路口。

許多開發人員會陷入迷思,認為方案 B 只是模具費較高,但事實遠非如此。這場賽局比較的不是單一價格,而是總成本、生產時程、以及產品失敗的風險。

方案 A:中空成型 EBM

這是製造中空容器最直觀、最標準的工法。

  • 製程: 擠出型胚 Parison,模具閉合夾斷,吹氣成型,冷卻,修邊。
  • 產品: 一體成型,無接縫。

方案 B:射出成型 + 超音波熔接

這是一種繞路的工法,試圖用更精密的技術來複製中空外型。

  • 製程:
    1. 設計兩套高精密鋼模,分別射出瓶子的左半邊與右半邊。
    2. 設計一套精密的超音波熔接治具。
    3. 將兩個半件對齊,執行超音波熔接,使其接合。
  • 產品: 組合件,有一條貫穿產品的永久性熔接線。

成本與風險全方位比較1. 模具開發成本與時程

這是第一個成本陷阱,方案 B 的模具成本遠超想像。

  • 方案 A 中空成型:
    • 模具成本:中。
    • 僅需一套 EBM 模具,且因製程壓力低,常使用鋁模,開發成本與週期都較短。
  • 方案 B 射出成型 + 熔接:
    • 模具成本:極高。
    • 您需要支付:
      1. 左半邊的射出鋼模 + 2. 右半邊的射出鋼模 + 3. 超音波熔接用的焊頭 Horn 與治具 Anvil。
      總投入成本可能是方案 A 的 3 到 5 倍,且開發時程更長。

2. 單件生產成本

  • 方案 A 中空成型:
    • 單件成本:低。
    • 製程單純,週期快,且 EBM 產生的毛邊廢料可立即回收再利用,材料損耗低。
  • 方案 B 射出成型 + 熔接:
    • 單件成本:高。
    • 成本來自:1. 射出成型的機台鐘點費 + 2. 射出成型的材料費與澆道廢料 + 3. 超音波熔接的機台攤提與人工組裝費用。

3. 產品失敗風險

這是最關鍵的隱藏成本:洩漏風險

  • 方案 A 中空成型:
    • 風險:極低。
    • 產品一體成型,沒有接縫,天然具備 100% 的氣密與水密性。唯一的風險點在於壁厚是否均勻。
  • 方案 B 射出成型 + 熔接:
    • 風險:極高。
    • 那條熔接線是產品最脆弱的地方。只要參數設定稍有偏差、工件表面有微小污染、或 DFM 熔接線設計不良,就會導致熔接失敗、滲漏或結構強度不足。對於瓶罐類產品,這是致命缺陷。

決策關鍵:損益平衡點在哪裡?

在傳統的製程比較中,我們會尋找一個損益平衡點,例如 3D 列印在 1000 件以內較便宜,而射出成型在 1000 件以上總成本更低。

但在中空成型 vs. 射出+熔接這個賽局中,情況極為特殊:

方案 A 中空成型的模具成本和單件成本都遠低於方案 B。

這意味著,幾乎不存在損益平衡點。無論您是生產 1,000 件還是 1,000,000 件,方案 A 中空成型的總成本都幾乎完勝方案 B。

那我何時才用射出成型做中空件?

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考慮方案 B:

  1. 產品內部需要極度精密的結構,例如中空成型無法吹出的內部流道或卡榫。
  2. 產品需要使用中空成型無法加工的特殊工程塑膠。
  3. 產品的瓶口需要達到射出等級的超高精度。

但對於絕大多數的瓶罐、油箱、容器而言,中空成型都是成本、時程與風險的最佳解答。

為什麼中空成型報價這麼高?中空成型模具費用、材料費、機台費全分析

為什麼我的中空產品報價這麼高?

您可能剛拿到中空成型品的報價單,並對上面的數字感到驚訝。許多開發人員會直覺地將它與射出成型比較,但這兩種製程的成本結構截然不同。

中空成型,特別是擠出中空成型 EBM,其成本並非單一因素決定,而是由四大關鍵項目疊加而成:模具、材料、機台、以及常被忽視的後加工。

了解這些錢花在哪裡,是您在開發階段控制預算與優化設計的關鍵第一步。

一、模具費用:鋁模 vs. 鋼模

模具是最大的一次性前期投資。中空成型模具的成本主要由其材料與複雜度決定。

  • 鋁模: EBM 中空成型是「低壓」製程,壓力遠小於射出成型,因此模具常使用 7075 鋁合金。鋁模的 CNC 加工速度快、散熱性佳、成本相對鋼模低廉,是中低批量生產的主力。
  • 鋼模 P20/NAK80: 如果您的預期總產量高達數百萬件,或者您使用的是具腐蝕性的 PVC 材料,就需要使用 P20 或不鏽鋼 S136 等鋼模。鋼模的耐用度極高,但造價也顯著提升。
  • 複雜度: 如果您的產品有複雜的 3D 曲線或需要精密的「夾斷式」Pinch-Off 設計,都會增加模具的加工工時與成本。

二、材料成本:HDPE, PP, PET

材料費是報價中最大的變動成本。這不僅是材料的單價,還包含了材料利用率。

  • 材料單價: 不同的塑膠原料價格不同。HDPE 聚乙烯是最大宗且成本較低的選擇;PP 聚丙烯能耐熱;PET 則用於高透明的 SBM 拉伸中空成型。
  • 材料利用率 廢料:這是 EBM 擠出中空成型的關鍵成本。在夾斷式設計中,瓶口與瓶底多餘的毛邊 Flash 是製程的必然部分。這些廢料雖然可以回收再利用,但回收料的比例、粉碎與再造粒的工序,都會被計入整體的製造成本。

三、機台費用:噸數與週期

機台的鐘點費是生產成本的核心,它由機台大小與生產速度決定。

  • 機台噸數: 中空成型機的噸數代表合模力。您的產品尺寸越大,投影面積越大,所需的合模力就越強,機台也越大台,其鐘點費自然越高。
  • 生產週期 : 生產一個產品需要多少秒?這其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於冷卻。您的產品肉厚越厚,所需的冷卻時間就越長,生產週期拉長,單件產品分攤的機台成本也就越高。

四、後加工成本:修邊與人工

這是最容易被開發人員忽視的「隱藏成本」。

  • 自動化修邊: EBM 產品的毛邊是必須被去除的。高效率的產線會整合自動化的修邊設備,在開模後立刻將毛邊裁切、分離。
  • 人工修邊與組裝: 對於形狀不規則、自動化難度高的零件,可能需要依賴人工進行二次修邊、鑽孔、或組裝配件。這些後段的人工成本,都會反映在最終的產品報價上。

真空成型之後的加工:5 軸 CNC 修邊、組裝與塗裝全解析

真空成型件完成後只是一個粗胚

許多人以為塑膠熱成型機台掉下來的就是最終產品,事實並非如此。從熱成型機台取下的工件,只是一個還帶著多餘邊料、未經處理的粗胚。

它必須經過一系列精密的後段加工,才能變身為您設計圖上的最終樣貌。這個後段製程的優劣,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精度、功能與質感。

關鍵步驟:修邊

這是熱成型後的第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:將成型品從原始板材上精確地分離出來。

1. 模切

這是一種高速的沖壓製程。使用一組客製化的刀模,像餅乾壓模一樣,一次性將成型品從板材上沖壓裁切下來。

  • 優點: 速度極快,單件成本極低。
  • 缺點: 刀模費用高,只適用於 2D 平面輪廓,且僅限薄板材料。
  • 應用: 食品包裝泡殼、醫療托盤、電子產品內襯。

2. 5 軸 CNC 銑削

這是厚板真空成型與複雜產品的核心技術。成品會被牢固地固定在客製化的治具上,高速運轉的 5 軸 CNC 刀具能沿著複雜的 3D 輪廓進行精確切割。

  • 優點: 精度極高,能切割任何 3D 造型的孔洞、開槽與輪廓。無需昂貴刀模,設計變更彈性高。
  • 缺點: 加工時間較長,單件成本較高。
  • 應用: 所有厚板產品,如醫療設備外殼、機器罩件、汽車零件。

後加工與組裝

裁切修邊只是完成了輪廓。要成為功能完備的產品,還需要以下製程:

1. 鑽孔、開槽

雖然 5 軸 CNC 已完成大部分工作,但某些特定的精密孔位、沉頭孔、或攻牙前的導孔,可能會在此步驟中二次加工或倒角,以確保最高的組裝精度。

2. 黏合、熔接與組裝

真空成型品常作為大型設備的外殼,可能由好幾個部件組合而成。此步驟會使用工業級結構膠超音波熔接熱板熔接,將不同部件牢固地組合成一個複雜的總成,或安裝上金屬支架、樞軸等配件。

3. 塗裝、印刷與表面處理

為了提升美觀、耐候性或特定功能,成品會進行後處理。

  • 塗裝: 噴塗指定顏色的面漆、抗刮傷的金油、或抗 UV 保護漆。
  • 印刷: 在表面絲網印刷 Logo、操作說明或警示標語。
  • 其他: 貼附隔熱材、導電塗層 EMI 遮罩等。

結論:後段加工決定最終產品精度

從一塊塑膠板材到精美的機器外殼,真空成型本身只是完成了塑形。產品最終的精度、組裝的密合度、以及外觀的質感,完全取決於 5 軸 CNC 修邊、組裝、塗裝等後段加工的工藝水準。

一個優秀的熱成型製造商,必定同時是後加工領域的專家。

什麼是助拉成型?這是解決真空成型深度拉伸的關鍵

真空成型深度拉伸的天然限制

在真空成型製程中,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深度拉伸。當您試圖製作一個較深的盒子或外殼時,會發生一個不可避免的物理現象:

塑膠板材最先接觸模具的頂面或邊緣會停止拉伸,保持原始厚度;但側壁與底部的角落則會被這股拉力極度拉伸,變得像紙一樣薄。這會嚴重影響產品的結構強度與耐用性。

為了解決這個根本問題,助拉成型技術應運而生。

什麼是助拉成型?

助拉成型並不是一種獨立的成型方式,而是在真空成型機台上加裝的一套輔助裝置。

它通常是一個由耐熱材料製成、形狀類似產品內腔的栓塞或柱塞。

其核心作用是在抽真空之前,先以純機械方式將加熱軟化的塑膠板材預先推入模穴的深處,將材料做一次預分配。

助拉的運作原理 (三步驟)

助拉的介入,改變了材料的拉伸時機與分佈。

步驟一:板材加熱

如同標準的真空成型,塑膠板材被均勻加熱至理想的可塑狀態。

步驟二:助拉裝置下壓 (關鍵步驟)

在抽真空之前,助拉裝置從板材上方下降,將軟化的板材預先推擠並拉伸到模穴的深處。這一步能將更多材料預分配到底部與角落。

步驟三:啟動真空成型

助拉裝置停在定位後,真空系統立刻啟動,將已經被預拉伸過的板材完全吸附並貼合於模具的最終表面。

助拉成型的核心優勢

1. 大幅改善壁厚均勻度

這是最大的優勢。它解決了傳統真空成型角落過薄、頂部過厚的致命缺陷,使成品整體的強度更一致、更可靠。

2. 允許製造更深的產品

有了助拉,就能挑戰過去無法實現的深度拉伸比,製造出更深、更複雜的零件,拓展了真空成型的應用範圍。

3. 降低材料成本

由於壁厚更均勻,您可以使用更薄的起始板材來達到相同的最薄處強度要求,這能顯著降低量產時的材料成本。

何時需要使用助拉成型?

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是檢視拉伸比,也就是零件的深度與其開口寬度的比例。

專業經驗判斷: 當拉伸比大於 1:1 時,例如一個 10 公分寬、10 公分深的盒子,厚薄不均的問題就會非常明顯。此時,導入助拉成型是確保品質的必要手段。

對於拉伸比大於 2:1 的極限設計,助拉更是唯一的解決方案。

為什麼真空成型模具比其他成型模具便宜?

熱成型模具的核心秘密

許多人對塑膠模具的印象是昂貴、精密且開發耗時。但熱成型或真空成型模具卻是個例外,它的開發成本與週期遠低於塑膠射出成型。

核心秘密就在於:熱成型大多僅需單面成型。

它不需要像射出成型那樣,使用兩塊高精密度配合的鋼製公模與母模。熱成型只需一個單面的模具來定義產品的形狀,塑膠板材加熱後覆蓋其上,利用壓力差使其貼合。

然而,這單面模具的材料選擇,將直接決定您的初期成本、生產速度與最終的成品品質。


模具材料的選擇:從打樣到量產

1. 木模或高密度纖維板 MDF

這是最快速、最便宜的模具方案。使用高密度纖維板 MDF 或實木,透過 CNC 機台即可快速加工出模具原型。

  • 優點: 成本極低,製造速度極快。
  • 缺點: 不耐用,容易吸濕變形,且完全無法散熱,導致生產週期非常緩慢。表面易損壞,成品精細度差。
  • 應用: 僅適用於產品打樣、外觀驗證、或個位數的極少量生產。

2. 樹脂模 代木或環氧樹脂

這是成本與壽命的中庸之道,適用於中少量生產。使用專業的代木材料或環氧樹脂 Epoxy 澆灌或加工而成。

  • 優點: 比木模耐用得多,尺寸穩定,不易變形,能做出更精細的表面紋理與R角。
  • 缺點: 散熱性依然很差,價格與鋁模差不多,生產週期慢。壽命有限,不適合大批量生產。
  • 應用: 試產、中少量生產,或作為量產鋁模開出前的過渡方案。

3. 鋁模 鑄造鋁或 CNC 鋁

這是真正的量產主力模具。使用整塊鋁合金 CNC 精密加工,或使用鑄造鋁來製作。

  • 優點:
    1. 散熱性極佳: 鋁的導熱效率遠勝樹脂,可內建溫控水路,大幅縮短冷卻時間,提升量產週期。
    2. 壽命長: 質地堅硬,可耐受數萬模次的大量生產。
    3. 高精細度: 可拋光或咬花,做出精細的表面質感。
  • 缺點: 成本是三者中最高的。
  • 應用: 所有大批量、高品質的熱成型品,如醫療外殼、機器罩件。

模具設計的兩大關鍵

真空成型(厚板真空成型)模具的靈魂在於氣體與溫度的控制。

  • 1. 排氣孔模具表面必須鑽有大量且細微的排氣孔。當真空啟動時,塑膠板材與模具之間的空氣就是透過這些孔洞被瞬間抽走。排氣孔的位置、尺寸與密度,會直接影響成品角落或Logo的細節清晰度。
  • 2. 溫控對於量產用的鋁模而言,內建的溫控水路至關重要。它能讓模具保持在一個恆定的最佳溫度,快速且均勻地帶走塑膠板材的熱量使其定型。這是決定生產效率與成品穩定性的核心。

真空成型常見 5 大缺陷-拉絲 破洞 厚薄不均 成因與對策

解決缺陷是量產的關鍵

真空成型製程看似單純,但在實際量產中,不良品是最大的成本殺手。從拉絲 破洞到厚薄不均,這些缺陷的發生都有其原因。

一個優秀的製造商,其價值不僅在於生產,更在於快速診斷並解決問題。本指南將憑藉多年實務經驗,為您解析五大常見缺陷的成因,並提供精確的解決對策,助您穩定良率。


缺陷一:拉絲或網狀

缺陷描述: 在產品的兩個相近的凸起特徵之間,或是在R角過小的角落,材料沒有完全貼合模具,而是像蜘蛛網一樣被拉伸黏合,形成多餘的絲狀物。

成因分析:

  1. 拔模角不足: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。板材在拉伸時被角落卡住,導致相鄰區域的材料在尚未接觸模具前就已黏合。
  2. R角過小: 過於尖銳的內角阻礙了材料的順利流動。
  3. 加熱不均: 板材部分區域過熱,導致流動性過高而失控。

專業對策:

  1. 立即檢查 DFM: 確保所有垂直面的拔模角都足夠,至少 3-5 度。
  2. 增大 R 角: 修改模具,將尖銳的內角改為更圓滑的 R 角。
  3. 調整加熱: 優化加熱器溫度或遮罩,確保板材均勻軟化。

缺陷二:成型破洞或撕裂

缺陷描述: 板材在拉伸過程中,尤其是在最深的角落或轉角處,材料因承受不住拉力而直接破裂或出現孔洞。

成因分析:

  1. 拉伸過度: 產品設計的拉伸比過大,材料被拉伸到物理極限。
  2. 板材過冷: 材料還沒達到足夠的可塑溫度就開始成型,延展性不足。
  3. 材料本身脆性高: 例如使用 PS 材料製作需要深度拉伸的零件。

專業對策:

  1. 優化 DFM: 與客戶溝通,修改設計以降低拉伸比,或將尖角改為圓角。
  2. 提高溫度: 延長加熱時間或提高加熱器溫度。
  3. 更換材料: 改用韌性更好的板材,例如 ABS 或 PETG。

缺陷三:厚薄不均

缺陷描述: 這是真空成型最難避免的問題。產品的頂面或側壁上緣很厚,但底部角落卻被拉得像紙一樣薄,強度嚴重不足。

成因分析:

  1. 拉伸比過大: 這是物理限制。最先接觸模具的板材會停止拉伸,其餘材料則被強行拉伸至底部。
  2. 成型方式不當: 僅靠單純的真空吸力,無法有效分配材料。

專業對策:

  1. 使用助拉: 這是最專業的解法。在真空成型前,使用一個預成型栓塞 Plug,將軟化的板材預先向下推,使材料分佈更均勻後,再開始抽真空。
  2. 優化 DFM: 盡可能避免過深或過窄的盒狀設計。

缺陷四:細節不清或紋理模糊

缺陷描述: 產品無法清晰複製模具上的精細紋理、Logo 或銳利邊角,成品顯得圓滑且模糊。

成因分析:

  1. 真空不足: 真空泵浦的吸力不夠,或管路有洩漏,無法將板材拉入細節。
  2. 板材過冷: 材料在接觸模具細節前已開始硬化,失去流動性。
  3. 模具排氣孔堵塞: 細節處的空氣沒有被完全抽走,形成空氣阻礙。

專業對策:

  1. 檢查真空系統: 確保真空泵浦運作正常,並檢查模具密封性。
  2. 提高加熱溫度: 確保板材在成型時仍處於最佳可塑狀態。
  3. 清潔模具: 清潔並檢查所有排氣孔,必要時在細節不清處鑽開更多微小的排氣孔。

缺陷五:表面起泡

缺陷描述: 塑膠板材在加熱過程中,表面出現許多小氣泡、疙瘩或麻點,冷卻後仍殘留在成品上,嚴重影響外觀。

成因分析: 板材受潮。 這是唯一且最常見的原因。許多工程塑膠如 PC、ABS、PETG 都具有吸濕性,會吸收空氣中的濕氣。加熱時,這些水分蒸發成水蒸氣,在板材內部撐起氣泡。

專業對策:

  1. 預先烘烤: 在成型前,必須將整批板材放入專用烘箱中,進行數小時的除濕乾燥。
  2. 改善倉儲: 確保板材儲存在乾燥、密封的環境中。

真空成型 DFM-7 個避免量產失敗的關鍵設計原則

什麼是 DFM? 為什麼它能幫您省錢?

DFM 即 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(可製造性設計)。在真空成型領域,DFM 甚至比射出成型更為重要。

一個在 3D 軟體中看似完美的設計,若沒有遵循 DFM 原則,在實際開模生產時,極可能發生拉伸破裂、角落過薄、表面刮傷、或成品卡死在模具上的災難。

真空成型的 DFM 是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導入製造思維,確保產品能被高效、穩定且低成本地生產出來。在開模前花時間優化 DFM,是省下未來鉅額模具修改費與不良品成本的最佳途徑。

7 大真空成型 DFM 設計原則

您在發布文章時,強烈建議為以下每個原則都配上正確與錯誤的對比圖例。

原則一:設定足夠的拔模角

這是真空成型 DFM 的第一金科玉律,絕對必要。拔模角是零件側面相對於脫模方向的傾斜角度。
專業解析: 塑膠板材冷卻時會收縮並緊緊包住模具。如果沒有拔模角,成品會被牢牢卡住,強行頂出會導致產品變形、刮傷或模具損壞。

  • 建議: 所有垂直面至少應設定 3 度拔模角。
  • 表面咬花: 如果產品表面有咬花紋理,摩擦力更大,拔模角應增加到 5 度甚至 7 度以上。

原則二:R 角必須圓滑 Radii

塑膠板材不喜歡尖銳的轉角。
專業解析: 當軟化的板材被拉伸時,如果遇到 90 度尖角,該處的材料會被極度拉伸,導致厚度變得極薄,甚至直接破裂。同時,尖銳的內角也是應力集中點,使成品在受到輕微撞擊時就從角落開裂。

  • 建議: 所有內外轉角都應盡可能設計圓滑的 R 角。R 角半徑至少應等於 1 倍的材料厚度。

原則三:管理拉伸比

拉伸比是指零件的深度與其開口寬度的比例。
專業解析: 這直接決定了壁厚的均勻度。一個又深又窄的盒子,其底部和角落的材料會來自於最初的一小塊板材,導致該處被拉得非常薄,失去結構強度。

  • 建議: 拉伸比不宜過大,通常建議控制在 2:1 以內。若必須進行深度拉伸,可能需要使用更厚的板材,或改用壓力成型。

原則四:嚴格避免倒鉤

倒鉤是指任何阻礙零件從單一方向垂直脫模的特徵,例如側面的凹槽、卡榫或內勾。
專業解析: 在單面模具的真空成型中,倒鉤會導致成品 100% 卡死在模具上。雖然射出成型可用滑塊解決,但真空成型模具通常不具備此類複雜結構。設計時必須確保所有特徵都能從單一方向順利脫模。

原則五:公模成型 vs 母模成型

您的產品細節要放在哪一面,決定了模具的製作方式。 專業解析:

  • 母模成型: 板材被吸入凹模中。優點是產品的外觀面細節最清晰,尺寸精確,適用於外殼。
  • 公模成型: 板材包覆在凸模上。優點是產品的內表面細節最清晰,適用於托盤或內襯。
  • 這兩種方式會顯著影響壁厚的分佈,公模成型的底部角落最薄,而母模成型的頂部邊緣最薄。

原則六:正確設計肋與表面特徵

您不能像射出成型那樣設計薄薄的加強肋。
專業解析: 真空成型的肋必須是寬且圓滑的,並且嚴格遵守拔模角規則。過窄或過高的肋,其頂部會因拉伸而變得極薄或破裂。同理,Logo 或文字也應設計成寬大、圓滑的凸起或凹陷,避免尖銳線條。

原則七:孔洞應由二次加工完成

切勿試圖在模具上直接成型出精密的孔洞。
專業解析: 熱成型無法製造出垂直於表面的乾淨孔洞。所有精確的孔位、開口和最終的產品輪廓,都應在 DFM 階段就預留定位特徵,並在成型後透過 5 軸 CNC 裁切或沖壓來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