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彙整: 單件成本

製造瓶罐該選中空成型還射出成型?瓶罐開發的成本

製造一個瓶子,為何有兩種選擇?

當您設計一個中空的瓶子或容器時,您會面臨一個關鍵的製程決策十字路口。

許多開發人員會陷入迷思,認為方案 B 只是模具費較高,但事實遠非如此。這場賽局比較的不是單一價格,而是總成本、生產時程、以及產品失敗的風險。

方案 A:中空成型 EBM

這是製造中空容器最直觀、最標準的工法。

  • 製程: 擠出型胚 Parison,模具閉合夾斷,吹氣成型,冷卻,修邊。
  • 產品: 一體成型,無接縫。

方案 B:射出成型 + 超音波熔接

這是一種繞路的工法,試圖用更精密的技術來複製中空外型。

  • 製程:
    1. 設計兩套高精密鋼模,分別射出瓶子的左半邊與右半邊。
    2. 設計一套精密的超音波熔接治具。
    3. 將兩個半件對齊,執行超音波熔接,使其接合。
  • 產品: 組合件,有一條貫穿產品的永久性熔接線。

成本與風險全方位比較1. 模具開發成本與時程

這是第一個成本陷阱,方案 B 的模具成本遠超想像。

  • 方案 A 中空成型:
    • 模具成本:中。
    • 僅需一套 EBM 模具,且因製程壓力低,常使用鋁模,開發成本與週期都較短。
  • 方案 B 射出成型 + 熔接:
    • 模具成本:極高。
    • 您需要支付:
      1. 左半邊的射出鋼模 + 2. 右半邊的射出鋼模 + 3. 超音波熔接用的焊頭 Horn 與治具 Anvil。
      總投入成本可能是方案 A 的 3 到 5 倍,且開發時程更長。

2. 單件生產成本

  • 方案 A 中空成型:
    • 單件成本:低。
    • 製程單純,週期快,且 EBM 產生的毛邊廢料可立即回收再利用,材料損耗低。
  • 方案 B 射出成型 + 熔接:
    • 單件成本:高。
    • 成本來自:1. 射出成型的機台鐘點費 + 2. 射出成型的材料費與澆道廢料 + 3. 超音波熔接的機台攤提與人工組裝費用。

3. 產品失敗風險

這是最關鍵的隱藏成本:洩漏風險

  • 方案 A 中空成型:
    • 風險:極低。
    • 產品一體成型,沒有接縫,天然具備 100% 的氣密與水密性。唯一的風險點在於壁厚是否均勻。
  • 方案 B 射出成型 + 熔接:
    • 風險:極高。
    • 那條熔接線是產品最脆弱的地方。只要參數設定稍有偏差、工件表面有微小污染、或 DFM 熔接線設計不良,就會導致熔接失敗、滲漏或結構強度不足。對於瓶罐類產品,這是致命缺陷。

決策關鍵:損益平衡點在哪裡?

在傳統的製程比較中,我們會尋找一個損益平衡點,例如 3D 列印在 1000 件以內較便宜,而射出成型在 1000 件以上總成本更低。

但在中空成型 vs. 射出+熔接這個賽局中,情況極為特殊:

方案 A 中空成型的模具成本和單件成本都遠低於方案 B。

這意味著,幾乎不存在損益平衡點。無論您是生產 1,000 件還是 1,000,000 件,方案 A 中空成型的總成本都幾乎完勝方案 B。

那我何時才用射出成型做中空件?

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考慮方案 B:

  1. 產品內部需要極度精密的結構,例如中空成型無法吹出的內部流道或卡榫。
  2. 產品需要使用中空成型無法加工的特殊工程塑膠。
  3. 產品的瓶口需要達到射出等級的超高精度。

但對於絕大多數的瓶罐、油箱、容器而言,中空成型都是成本、時程與風險的最佳解答。

熱成型 vs 塑膠射出成型:模具成本、產量、精度的終極比較

在開發新的塑膠產品時,製造商面臨的最常見抉擇之一就是:我該開熱成型(常指真空成型) 模具,還是塑膠射出成型模具

這兩項技術都能高效生產塑膠零件,但它們在成本結構、生產速度和設計自由度上截然不同。錯誤的選擇可能導致開發預算超支或產品單價過高。本文將從三個關鍵點進行比較。

關鍵一:模具成本與開發時間 (最大差異)

這是兩者最顯著的區別,也是影響決策的首要因素。

  • 塑膠真空成型: 熱成型是將塑膠板材加熱軟化後,使其貼合於單面模具上。因此,其模具結構相對簡單,通常只需要製作公模或母模其中一面。模具材料常使用鋁合金,甚至在打樣階段可使用樹脂或木材。
    • 結果: 模具成本低,開發時程快,通常僅需數週即可完成。
  • 塑膠射出成型: 射出成型是將熔融的塑膠顆粒高壓注入雙面的精密模具中。模具必須包含公模、母模、澆道系統、冷卻水道與頂出機構,結構極為複雜。模具材料通常需要使用高強度鋼材。
    • 結果: 模具成本高昂,是熱成型模具的數倍甚至數十倍,開發時程長,通常需要數個月。

維度二:單件成本與生產產量

模具成本決定了前期投入,而單件成本和產量則決定了長期的獲利能力。

  • 塑膠真空成型: 此製程的原料是預先製成的塑膠板材,板材本身的成本高於塑膠顆粒。雖然其生產週期較射出成型慢,但因為模具成本低廉,非常適合中低產量的專案,例如每年數百件至數萬件的需求。
    • 適合: 中低年需求量 (數百至 10,000 件)。
  • 塑膠射出成型: 此製程直接使用最原始的塑膠顆粒作為原料,材料成本極低。其生產週期非常快,通常只需幾秒鐘。高昂的模具費用,可以被大批量生產攤提掉。
    • 適合: 大批量生產 (數萬至數百萬件),產量越大,單件成本越低。

維度三:產品設計、精度與複雜性

您的產品設計,將直接決定哪種技術才可行。

  • 真空成型: 由於是將板材拉伸成型,產品僅有單面能貼合模具,故只有單面具有精密細節。另一面則是拉伸後的自然表面。最大的限制是肉厚不均,角落和深抽處的板材會被拉得較薄。很難在模具上直接做出卡扣、螺絲柱或密集的肋條等複雜結構。
    • 限制: 肉厚不均、僅單面精密、難以成型複雜機構 (如卡扣)。
  • 塑膠射出成型: 高壓射出能讓熔融塑膠填滿模具的每個角落。產品的雙面都具有極高的精度和細節,且肉厚均勻可控。它可以輕易製造出極為複雜的結構,如卡扣、螺紋、齒輪、嵌件和精密的肋條。
    • 優勢: 雙面高精度、肉厚均勻、可製作極複雜的結構。

決策樹:如何根據年需求量 (AEV) 選擇?

綜合以上三點,您可以根據您的預估年需求量來快速判斷:

  • AEV < 1,000 件 (打樣或極小批量): 優先考慮熱成型。此階段射出成型的模具成本難以回收。 (或者可考慮 3D 列印或 CNC 加工)。
  • AEV = 1,000 至 20,000 件 (中低批量): 這是熱成型的「甜蜜點」。模具成本可負擔,單件成本也在合理範圍。若產品結構簡單 (如外殼、托盤),熱成型是最佳選擇。
  • AEV > 50,000 件 (大批量生產): 優先考慮塑膠射出成型。雖然前期模具投資巨大,但極低的單件成本將帶來長期的成本優勢,且能實現複雜的產品設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