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彙整: 翹曲

省下 30% 模具修改費:10 個中空成型 DFM 設計原則

開模前必看的設計原則

在 3D 圖檔中看似完美的瓶子或油箱,為何一開模就問題百出?壁厚不均、角落破裂、嚴重翹曲,這些都是昂貴的模具修改與量產失敗的根源。

中空成型的可製造性設計 DFM,與射出成型截然不同。射出成型是關於材料的填充,而中空成型則是關於材料的拉伸。

一個優秀的 DFM 設計,是在繪圖階段就管理好塑膠型胚的拉伸行為。遵循以下 10 個關鍵原則,是您省下 30% 模具修改費、確保專案成功的保證。

1. 拔模角:脫模的基礎

這是最基本的原則。拔模角是零件側面相對於脫模方向的微小傾斜。塑膠冷卻時會收縮並緊緊抱住模具,如果沒有拔模角,產品頂出時會產生刮痕,甚至卡死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擠出中空成型 EBM 至少需要 3 度,射出中空成型 IBM 至少需要 1-2 度。

2. R 角:防止破裂的關鍵

塑膠型胚在吹脹時,不喜歡尖銳的轉角。尖銳的內外R角會強制材料過度拉伸,導致該處壁厚變得極薄,甚至直接破裂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R 角是材料流動的路標。所有轉角都應盡可能圓滑,內 R 角半徑至少應等於 2 倍的材料壁厚,R 角越大,壁厚越均勻。

3. 控制吹脹比

吹脹比是指模具型腔的最大直徑與型胚的原始直徑的比例。這是決定壁厚均勻度的核心參數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吹脹比過大,代表型胚需要被拉伸得非常薄才能填滿模腔。應盡可能將比例控制在 3:1 以內,以確保底部和角落有足夠的材料強度。

4. 避免大面積平面

大面積、平坦的表面是中空成型品翹曲變形的重災區。原因是塑膠在冷卻過程中收縮不均,平坦的表面缺乏結構支撐,會向內凹陷或向外翹曲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在大平面上設計淺淺的加強肋,或使其表面帶有微小的弧面或冠狀,就能大幅提升結構剛性,有效抵抗收縮變形。

5. 加強肋的正確設計

中空成型的肋與射出成型的肋完全不同。射出成型的肋可以做得又高又薄,但中空成型無法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肋必須設計成寬且淺的圓滑凸起。如果肋太高太窄,型胚在拉伸時將無法填滿,只會形成拉絲或破洞。

6. 瓶底的內凹設計

在擠出中空成型 EBM 中,型胚的底部是被模具夾斷並熱熔密封的。這條夾斷線是產品外觀的一部分,且底部若為平面,會因冷卻收縮而不穩定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應將瓶底設計為內凹式,這樣可以將夾斷疤痕隱藏起來,並創造一個穩固的站立環,確保瓶子能平穩放置。

7. 把手的根部設計

EBM 能一體成型把手是其巨大優勢,但把手與瓶身的連接處也是應力集中點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把手與瓶身連接的根部,必須使用盡可能大的 R 角過渡。R 角過小會導致結合線脆弱,使把手在受力時輕易斷裂。

8. 考量夾斷線位置

擠出中空成型的夾斷線,是產品上最脆弱的區域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DFM 階段就必須規劃夾斷線的位置。應避免將其放置在產品的主要受力面或外觀要求最高的區域。

9. 預留修邊的加工區域

擠出中空成型必然會產生毛邊。在自動化生產中,這些毛邊需要被機器人或刀具裁切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應在 DFM 階段就為裁切刀具預留足夠的空間,並設計易於定位的特徵。若忽視修邊工序,會導致後加工成本大增或根本無法自動化。

10. 表面紋理與文字

在模具上蝕刻的紋理或文字,在吹脹過程中會被拉伸。

  • 專業建議: 所有文字或 Logo 都應設計得寬、淺、且圓滑。過於尖銳或深刻的圖樣,會因材料拉伸不足而導致細節模糊不清。

DFM 關鍵:10 個必須遵守的塑膠射出成型設計原則

什麼是 DFM? 為什麼它能幫您省錢?

DFM (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),即可製造性設計,是產品開發中最重要、也最常被忽視的階段。

許多產品在 3D 軟體 (CAD) 中看起來很完美,但一拿到工廠估價,卻得到無法生產或成本太高的回覆。

DFM 的核心理念是:在設計階段,就充分考慮到量產時的限制與可行性。

一個好的 DFM 能幫您省下鉅額成本,因為它能:

  1. 降低模具複雜度: 避免昂貴的 滑塊斜銷 機構。
  2. 降低生產週期: 透過優化冷卻時間(例如均勻肉厚)來提高產能。
  3. 降低不良品率

10 大塑膠射出成型 DFM 設計原則

原則 1:保持均勻的肉厚

這是 DFM 的黃金法則。塑膠冷卻時會收縮,若肉厚不均,薄的區域會先冷卻固化,厚的區域則會後冷卻,並產生拉扯應力。

  • (X) 錯誤: 肉厚急遽變化。
  • (O) 正確: 盡可能保持整個零件的肉厚一致。
  • 為何重要?避免設計缺陷和產品翹曲變形。

原則 2:設定合理的拔模角

拔模角是指零件側面相對於脫模方向的一個微小角度。

  • (X) 錯誤: 垂直的側面 (0 度角),導致產品在頂出時被模具刮傷。
  • (O) 正確: 依據表面粗糙度,設定 1 至 3 度的拔模角。
  • 為何重要? 幫助產品順利脫模,避免刮痕。如果產品表面有「咬花」(Texture),尤其是紋路越粗的表面,脫模時的摩擦力就越大。因此,粗糙的表面需要比光滑面更大的拔模角(通常需要 3-5 度)才能避免刮傷。

原則 3:避免尖銳的內角 (Use Radii)

塑膠流體不喜歡尖銳的轉角。尖角會阻礙流動,並在成品上產生巨大的應力集中。

  • (X) 錯誤: 零件內側有 90 度尖角 (R=0)。
  • (O) 正確: 增加圓角 (R 角)。建議的內 R 角至少是肉厚的 0.5 倍 (R ≥ 0.5T)。
  • 為何重要? 避免應力集中導致產品脆裂,並有助於塑膠充填。

原則 4:正確設計「肋」

當您需要增加產品強度時,首選不是加厚,而是加肋

  • (X) 錯誤: 肋的根部太厚,導致其對應的外觀面產生縮水
  • (O) 正確: 肋的厚度應為主要肉厚的 50% – 60% (Rib Thickness ≈ 0.6T)。
  • 為何重要? 以最少的材料達到最大的結構強度,同時避免外觀缺陷。

原則 5:正確設計「柱」

「柱」(或稱螺絲柱) 用於鎖固螺絲或組裝定位。

  • (X) 錯誤: 柱子直接連到外牆,或柱子本身是實心厚肉。
  • (O) 正確: 柱子應透過與側壁相連,且柱子根部厚度需遵守原則 4,以避免縮水。
  • 為何重要? 確保螺絲鎖固的強度,並防止外觀面出現縮水凹陷。

原則 6:盡可能避免倒鉤

倒鉤是指任何妨礙零件垂直脫模的特徵,例如側面的孔、卡榫或凹槽。

  • (X) 錯誤: 隨意設計卡榫。
  • (O) 正確: 重新審視設計,是否能透過開孔更改開模方向來消除倒鉤。
  • 為何重要? 這是模具成本的最大殺手。處理倒鉤需要複雜機構,會使模具成本飆升。

原則 7:考量澆口位置

澆口是塑膠進入模腔的入口。它的位置會決定產品的一切。

  • (X) 錯誤: 將澆口設在薄弱的結構上,或顯眼的外觀面。
  • (O) 正確: 將澆口設在產品最厚、最強壯、且最不影響外觀的地方。
  • 為何重要?澆口位置會影響結合線的位置、翹曲方向,並在產品上留下一個永久的澆口痕跡。

原則 8:預測並管理結合線

當兩股 (或多股) 塑膠流在模腔中相遇時,會形成一條「結合線」。

  • (X) 錯誤: 讓結合線出現在產品承受應力的地方 (如卡榫根部)。
  • (O) 正確: 透過更改澆口位置,將結合線推到不影響功能或外觀的區域。
  • 為何重要? 結合線是產品上最脆弱的地方,強度僅有原料的 60-80%,且會影響外觀。

原則 9:材料的選擇

DFM 不只是形狀設計,也包含材料。

  • (X) 錯誤: 設計完成後才隨便挑選材料。
  • (O) 正確: 材料百科
  • 為何重要? 不同的塑膠有不同的收縮率。例如 PA (尼龍) 收縮率高,PC 收縮率低,模具必須根據指定材料來精密加工。

原則 10:文字與 Logo 的設計

在產品上添加文字或 Logo 時,凸字比凹字更好。

  • (X) 錯誤: 在產品上設計凹字。(這代表要在「模具」上做出「凸字」,加工困難且易磨損)。
  • (O) 正確: 在產品上設計凸字。(這代表在「模具」上是凹字,可直接用 CNC 或 EDM 加工出來)。
  • 為何重要? 凸字的模具加工成本更低,且模具壽命更長。